親子課堂第五課–刻己復禮

黃金盛 撰寫   ……1) 由風俗習慣形成的一種莊重、嚴肅的或表示敬意的儀式:禮儀、周禮、曲禮、婚禮、葬禮。2) 表示敬意的言語或動作:禮貌、禮讓、敬禮、行禮。3) 表示敬意的贈品:禮物、送禮、厚禮、聘禮、回禮。 另,禮者:敬也,讓也;明事理,待人謙讓恭敬,虚懷若谷,輕聲細語。九美中的禮是以敬讓謙恭而八德的禮是明事理敬待人。說到禮,不得不提到我們的萬世師表—–孔夫子,他以“仁”為核心所創立的儒家學說,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或者說是帶領著我們“怎樣過活”。現今的一代人似“有毛有翼”識自立門戶,有自己的一套生活習慣和待人接物,入屋叫人,入廟拜神這些最基本的禮儀都似乎到年輕一代“失傳”了;昔日的社會注重倫常關係,人群和諧共處,人與人之間沒有像今天的激烈紛爭。 我不敢說是完全因為沒有、失去禮或禮不被重視的後果,但古時 ,確是君王治理國家的一種政策、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方法。不講禮,就等於沒有秩序,不守禮,社會怎不產生亂象,人與人又怎能和諧相處呢﹗再者,:理也,呂純陽師尊曾道:「欲學神仙道,先修仁義禮,克己復禮仁,禮上有尊卑,各各順其序,自得安康寧。」這裏的卑並不是下賤而是次序,可想而知禮是何等重要。古人從出生、滿月、抓周、成年、結婚、生日、離世都有著種種的禮儀,葬禮就更加複雜繁瑣。在家還有承順恭孝的親子禮、長幼有序的兄弟禮、兄仁弟悌的規則、授受不親的閨媛禮、委順屈從的夫妻禮、惟命是聽的婆媳禮、尊卑分明的主僕禮,在社會上人際交往也有節日往來拜訪送禮、學生尊師重教、青年敬老尊賢等等。 甚至古人的衣著、言行舉止、飲食談吐都有著種種不同的禮法,人生的禮儀何其多哦!?是否因此我們就要把一些禮儀廢除或删減?由誰人來決定﹖有何準則?怎樣衡量? 諸君們,現在由我告訴您吧!禮真不可廢,儀更不可除,誠然今天的社會和從前相比確是天淵之别,說是兩個世界也不為過。俗語說:禮多人不怪,但太多太多的禮又是否等同繁文縟節呢?因時制宜,時移勢易,活在今天,有今天的制度、儀軌法則,那麼作出一些輕微的修改又如何呢?參考孔聖先師和他的學生宰我的一段說話或者有點頭緒︰宰我認為守孝一年就夠,孔聖先師則說守孝三年,是要報答父母養育恩情,因為人出世頭三年都在父母的懷抱內,故要守孝三年,這並非為導循甚麼禮教或傳統。古人也考慮到實際需要,再看論語子罕編中,孔聖先師的另一段說話:子曰:「麻冕,禮也;今也純,儉。」古時的人到了二十歲便會舉行一種叫「冠禮」的儀式,戴上禮帽。按規定做帽要用二千四百縷經線,用麻要織得非常細密費工夫,用絲較容易且便宜,於是人們用絲來做禮帽。這便是靈活變通,所以我們要明白對禮的要求是要重視禮的本質多於形式。